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世界,是我的田野( MARGARET MEAD: A BIOGRAPHY)

  • 出版社: 圓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10/31
  • 作  者: 瑪麗.包曼—克如姆(Mary Bowman-Kruhm)
  • 繪  者:
  • 譯  者: 楊德睿 , 陳秀琪
  • ISBN: 9861331727
  • 類  型:
  • 適讀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
世界,是我的田野( MARGARET MEAD: A BIOGRAPHY)封面圖

書籍簡介:

本書不但要訴說米德充滿爭議的人生旅程,更要引領你進入米德深具影響力的思考方式。
關於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美國人類學領域最重要學者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人類學家,1978年逝世後隨即獲授總統自由獎章。米德的父親是一位經濟學教授,母親是社會學博士,為爭取婦女權益、黑人或移民待遇等奉獻心力。米德在18歲時走到了一個生命的轉折點。對她而言,未來的成功取決於大學教育。她不顧父親投資失敗反對她讀大學,反而堅定自己的立場,爭取無論如何都要接受大學教育。1924年,是她一生的另一個轉折。她結識了當時美國人類學界的重要學者法蘭茲.鮑亞士和露絲.潘乃德。米德成為鮑亞士的弟子,也獲得了投入人類學的勇氣和信心。米德23歲迅速取得心理學碩士之後,1925年,未滿24歲的米德便隻身遠赴南太平洋上的小島薩摩亞。她亟欲探討困擾美國青少年的問題究竟是文化所造成的後果,還是所有青少年都逃脫不了的宿命。1928年米德出版了《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轟動一時,她不僅以生動、幽默的語言對原始文化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書中更強調「塑造人的行為方式的主因,是文化而非生物因素」,她發現薩摩亞的年輕人能毫無困難地從孩童過渡到成人階段,並未經歷過美國青少年的風暴和壓力。在「教養抑或天性」這一爭論上,米德無疑地站在了教養這一方。1935年,米德再以《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一書,掀起「性別」議題的波瀾,影響了整個世代的女權運動者。這一次,她闖蕩新幾內亞的叢林,並以此書奠定了性別的文化決定論。
米德將人類學從社會科學中一個鮮為人知、艱澀冷僻的領域,帶進了公眾的意識裡,在這個過程中,瑪格麗特.米德成了舉世皆知的名字。

◆專家導讀:張子樟(前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這本敘述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一生故事的傳記,內容術語不少,但並不生澀難讀。作者以相當淺顯的文字書寫這位非常有個性的學者的精彩人生。雖然父母都是出色的高級知識分子,但家道中落,父親不贊成她唸大學。她堅持已見,說服了父親,因此扭轉了她的一生。
二十世紀初,對女性而言,田野調查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米德仍然不懼危險,數次遠赴他地(如薩摩亞、馬瑙斯島、峇里島秘新幾內亞島),做她最喜歡做的工作,她在人類學領域裡有了十分獨特的貢獻。
她在《薩摩亞人的成長》一書中強調:「塑造人類行為的主因,是文化而非生物因素。」可見在「教養抑或天性」此一爭論上,她無疑是站在教養這一方。她的其他創見雖被後人修正,但不影響她在人類學方面的不凡成就。
全書濃縮了她的成就、婚姻、工作以及影響,敘述清晰易懂。讀者可以讀到有關人類學方面的不少知識,同時領會先驅者寂寞孤單的心路歷程。

獲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第五十一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書單-非故事文學組(單冊)-0

圖書館借閱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