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的古圳道

  • 出版社: 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 2003/04/05
  • 作  者: 王萬邦
  • 繪  者:
  • 譯  者:
  • ISBN: 9572856103
  • 類  型:
  • 適讀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
臺灣的古圳道封面圖

書籍簡介:

圳道的延伸,就等於農田的擴張,就等於人口的成長,因而同時書寫了水利、農業及人口的發展史。在農業時代,圳道也等於水權,也等於社經資源,是權力的象徵,因而也是資本家競爭的標的、族群械鬥的起因,甚至是原住民逐漸失去土地的陷阱。
根據張文亮教授的論文,台灣「三、四百年來竟然開鑿了渠道60,553條,引水渠道長度有41,397公里,如果把這些渠道接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40,074公里)還有餘……,留下了約有129億噸的水量,供給了60萬公頃的土地」。本書除了分區介紹這些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深入剖析古圳道在台灣土地及歷史上重要的意義!

◆專家導讀:程樹德(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氣候屬於亞熱帶海島型,受大陸氣流之影響,夏日高溫多雨,偶有颱風入侵,冬天受東北季風吹拂,寒冷且潮濕,風也強勁。 全年平均降雨量達兩千五百公厘以上。
但因降雨時期分布不均,近八成年雨量集中於五月至十月的雨季,此季中降雨強度也大不同,颱風過境時,其強風豪雨,常造成山洪爆發,滾滾水夾著砂石毀堤成災,但每年11月至隔年四月,正逢春耕,倒成枯水期。
臺灣主要河川達二十九條之多,但河短坡陡,大雨來時,轟隆隆的鉅流奔騰入海,無法蓄之,乾旱時河床巨時裸露,這種河川難以供應大量水資源。
先民到台開墾時,只能行粗放旱作,待人多之後,即興修埤圳,也即蓄水池及導水之渠,當灌溉系統成形之後,當地的開墾工作才算有基礎。
從明清日據到光復,四百多年內,竟鑿了渠道六萬多條,長度共達四萬多公里,足繞地球赤道一圈,且蓄水達一百多億立方公尺,供應六十萬公頃田地,這工程確實是驚人偉哉。
這本「臺灣的古圳道」該是至今最詳盡地報導古埤圳之書,對地理歷史及人文有興趣的人,千萬不可錯過。

獲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第四十四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書單-知識性讀物組(單冊)-0

圖書館借閱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