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樹耳是一名孤兒,從小與跛腳的鶴人住在橋下,過著相依為命的日子。他們靠撿食或編草鞋、草器皿維生。物質條件雖然不足,卻從不怨天尤人。樹耳在翻撿村人垃圾桶之餘,一有空暇便到陶匠明師傅家的院子裡偷偷看他做陶。一次他不慎打破了明師傅的一個作品,因而自願做工償還,由於他謙虛、懂事和負責的作態度,很得師母的疼愛,常常暗中支助他食物,讓他和鶴人得以飽餐。明師傅也終於打破「父職子承」的陶藝界慣例,收他為徒。他替年老的明師傅送陶瓶到康津給朝廷的官員鑑賞,中途遇到盜匪,險些喪命,他仍靠著一片破瓷片,替明師傅爭取到官方的終生委任榮耀。他帶回好消息的當時,鶴人因事故喪生,他頓失相依的人,心中很悲痛,明師母和明師傅則適時伸出援手,幫他取名韓璧,收他為義子。
◆專家導讀:許建崑(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讀韓國文藝作品的印象,道德議題強烈與結構機械,似乎是逃不了的宿命。但是在閱讀美國韓裔作家琳達蘇帕克的《碎瓷片》,故事中主題明確、情節扼要與人物典型化,竟然有絕佳的組合。「人窮志不短」的樹耳向「拒人千里之外」的明師傅請求教導陶藝,他不怕被拒絕,也願意接受種種折磨。幸好有「體貼善良」的師母,投以關愛的眼神,化解了傳統威權的暴戾。收養樹耳的鶴人,是個「安貧守道」的殘疾拾荒者,他不要別人悲憫同情,也教訓樹耳直道而行。師母多給的食物,成為樹耳奉養鶴人的來源。有一天,朝廷特使前來徵召製陶師傅。樹耳志願將明師傅的作品送入宮廷鑒察,途中遇見盜匪砸毀瓷瓶。樹耳要如何達成使命呢?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二世紀韓國青瓷最發達的時候,試圖紀念韓國青瓷師傅韓璧的成就,有意反映韓國的文化與歷史。他創造了四個社會邊緣人物,出身卑微卻有骨氣的活著,也肯定了品德教養的意義。
獲獎紀錄: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已停辦)-2003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讀物類-0好書大家讀-第四十四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書單-故事文學組(單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