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燈塔是為了航行而誕生的。其具有晝標與夜標的功能,當人類由陸地走向海洋,能力因此大大的提升,但在列強殖民的時期,它也是門戶被迫開放的象徵。因此,台灣多數的燈塔均是由外國人設計、興建、管理的(清朝時為英國人、日治時為日本人),而台灣也是全世界唯一至今仍由海關兼管燈塔的地方。本書介紹全台三十五座燈塔的地理條件、建置歷史、興建工法、發光方式、補給與維護,除了以多幀插畫透視幾座特色燈塔的內部結構(塔身、修護平台、塔頂、燈器),並專訪多位資深「燈塔守」,一探這人數稀少且要有過人毅力長期與孤獨共處的特殊行業。
◆專家導讀:吳惠潔(資深編輯)
夜晚航行在一片漆黑無垠的海上,看到遠方射出的閃閃光芒,不僅溫暖了返鄉遊子的心,也為他們提供出明確的的方向,避開觸礁翻覆的危險。
對於四周環海的臺灣,佇立在山巔海角一隅燈塔,就像照亮臺灣海岸的光明使者,不論淒風寒夜、酷暑溽日,長年默默的指引往來的船隻,守護著臺灣子民的安平,照亮了許多人心中的希望。
人?發明燈塔的歷史已經十分久遠,而用來發光的燃料,也從早期的木材或木炭、羊油或鯨油等,一直演變到今日靠著各種閃光機和聚光透鏡等。1778年,臺灣第一座燈塔建置於澎湖西嶼,截至目前為止,臺灣的燈塔共有三十四座,每座的外型、建材或顏色都略有差異,它們究竟位在臺灣的?裡呢?面貌又是如何呢?
本書帶你尋訪分散在臺灣?島及離島海岸線上風情各異的燈塔,一探它們的真面目,並且拜訪以塔為家的燈塔守護者,聊一聊他們如何在孤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崗位,為海上的船隻點燃光明與希望。盼望當你細細讀完本書後,下回經過任何一座燈塔時,除了拍相留念以外,別忘了回想起這些燈塔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