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許王曾自我表白:「阮生來註定是搬戲的命。」平平淡淡的一句話,為自己的人生際遇作註腳,也勾勒出他為戲而生、為戲而活,無怨無悔的戲劇生涯。三歲時,隨父母渡海到廈門謀求發展,正式進入布袋戲世界。四歲學布袋戲,五歲學打鼓。六歲時,母親在廈門過世,他站在長板凳上當父親的助手,小手擎著戲偶,隨父親的指示舞動尪仔。在國小六年的學習生涯,許王都名列前茅,擔任班長。他記憶猶新,三年級導師林江景將責任交給班長,拿竹條代表老師檢查同學作業、監督同學,甚至有權利責打同學。他承認除了美術較差外,算術、國文、修身(公民)、歷史的成績都很好,尤其是歷史經常滿分。「我讀歷史很快就會記住。」他說。這是他的天份,不僅關係布袋戲生涯,而且讓他在表演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專家導讀:吳惠潔(資深編輯)
「阮註定是搬戲的命」,是一句平平淡淡的話,為小西園布袋戲團許王的人生際遇作註腳,也勾勒出他為戲而生、為戲而活,無怨無悔的戲劇生涯。
傳統布袋戲於一兩百年前傳入臺灣後,在這塊土地的?養下孕育出相當精采多元的偶戲藝術。加上臺灣特殊的殖民地背景(由清治、日治、國民政府…),傳統布袋戲也在一波波政治潮流中,波濤演進,百家爭鳴,形成臺灣最具象徵性的劇種之一。小西園成立於民國二年,許天扶與許王父子一脈相傳至今,有近八十多年的歷史,目前是臺灣最具號召力的布袋戲班之一,保留有許多難得一見的傳統藝術菁華,曾經到過十六個國家演出,扮演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責,獲得不少榮譽和掌聲。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用「偶」表演過,它可能是紙偶、木偶、布娃娃、機器人……,「偶」是陪同我們成長的一個虛擬朋友,也是編織夢想、幻想或抒發情緒的一種方式。當我們逐漸成長後,習慣把這些夢想或幻想放在內心,說不出來,也很難再自自然然的用「偶」或我們的肢體表現出來了。在教育部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程中,一些出版社也將布袋戲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藝術課程中,除了讓青少年、老師和家長了解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史與文化意義外,也希望透過「偶」的製作和操作,讓孩子體會表演藝術的真諦。本書對於偶戲藝術的戲台、偶頭、道具、服飾和樂器,圖文並茂,生動繽紛,相當值得師生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