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這不是我的帽子( THIS IS NOT MY HAT)

  • 出版社: 親子天下
  • 出版日期: 2013/09/03
  • 作  者: 雍.卡拉森(Jon Klassen)
  • 繪  者: 雍.卡拉森(Jon Klassen)
  • 譯  者: 劉清彥
  • ISBN: 9789862417133
  • 類  型: 圖畫書
  • 適讀對象: 學齡前
這不是我的帽子( THIS IS NOT MY HAT)封面圖

書籍簡介:

一隻小魚,偷了大魚的帽子,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一隻螃蟹撞見了,他保證不會吐露小魚的行蹤,小魚能相信他嗎?

◆導讀:摸透孩子的心思(文/周育如/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這本童書獲獎無數,實在是因為它成功的結合了太多關乎「圖畫書」與「孩子」的要素。一頁一頁慢慢讀下去,精緻的構圖、重覆的語句,加上文字內容與畫面衝突的趣味,讓圖畫書的獨特性展現無遺;最精采的還不僅只於此,本書把孩子偷東西時微妙的心理轉折描繪得極為精到,好像聽見了孩子內心的聲音似的敘說,令人絕倒。

從故事一開始小魚就說了:「這不是我的帽子,我剛剛偷來的。」顯然小魚知識上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但為什麼他還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做了這件事呢?有人說,從腦到手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當中的漫漫長路就是心思的山重水複了!偷了帽子的小魚一方面僥倖的想,應該不會被發現吧,另一方面又不安的想要躲藏,躲的時候覺得不會被發現,被發現了又以為別人不會說出去,最有趣的是,面對內心的控告,他還再一次幫自己合理化,雖然偷東西是不對的,但這帽子比較適合我……當中心思的百折千轉,讓我們看見了孩子對道德的思考推理、同理心和罪疚感的萌芽,以及兒童對人己心智的揣摩和理解。不僅大人讀來興味十足,孩子讀來大概也有心思被摸透的驚愕和暢快感吧!

最後大魚安然的取回了他的帽子,但小魚怎麼了呢?書的最後並沒有答案,但孩子的猜測和背後的理由是足堪玩味的,那猜想小魚是被大魚吞吃了的孩子,是想到犯錯被逮的恐懼?還是對正義得以伸張感到安心?那猜測小魚沒事的孩子,想到的是犯錯卻得以逃脫的僥倖?還是學到因被饒恕而生出的成長?至於父母心中的揣想,更反映出對於孩子做錯事,是應該受到處罰還是得到寬容理解無盡的思辨與想像。
這本書實在太精采,多讀幾遍,親子間對彼此更深的理解和對話才正要展開。

◆導讀:開放親子對話的想像空間(文/李坤珊/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及幼兒園教師)
看看《這不是我的帽子》,所攬下的許多圖畫書大獎,也讀讀那些對它的好評推薦 ,要你認可它是一本好的圖畫書, 應該是不難的!但翻開書之後, 許多大人的態度,就會開始產生懷疑和轉變了!因為它描述的主題和結局,讓大人不放心。

大人可能擔憂「 這是一本說偷東西的書嘛!」其實,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小魚就說了,他知道他偷了帽子,而他也清楚地承認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正因為小魚對道德行為的這個明確認識,成人不用擔心我們的小讀者會價值混淆。

大人還可能憂心「 偷了帽子, 還有那麼多理由!」這裡,作者的安排很巧妙,小魚以幼兒所具有的道德推論方式(會不會被發現?會不會被處罰?)一層層地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的決定,做了完整的辨證過程。這個推論的基礎是寫實的、是幼兒的道德發展特徵,不是狡辯,所以幼兒讀者會從文字裡的敘述,同理小魚為什麼偷帽子。但這本書在文字的主線外,巧妙地運用圖畫的表述,同時發展第二條故事線:大魚追緝偷帽賊。這平行線式的兩條故事線,不但呈現了二個角色完全不同的立場,也為小魚因為道德發展限制所付出的代價,做了不帶批判性、卻符合理性的結局 。這個文字與圖畫的平行,讓讀者成為唯ㄧ能全觀的第三者,讓讀者有極高的參與度。在全知全觀裡,閱讀的趣味性就出來了,懸疑性也產生了。

大人可能不安「 沒有確定的結局嘛!」雖然這本書藉著簡潔的泡沫、眼神,傳神地表述著二位主角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它更利用黑漆漆的背景,為故事線增加了懸疑的氛圍。但這樣的明確性,卻在結尾時消失了!它沒有告訴讀者,在又高又濃密的水草叢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個不確定的結尾是寫實的,誰能真正知道每個故事後頭的真相呢?它更提供了親子共讀的討論和想像空間,讓親子間藉著文字和圖畫所呈現的平行角度, 去討論道德難題;讓我們的小讀者思考事情的一體兩面,拿捏因和果的相對性。

一本故事精采、情節有趣、思考性強、藝術性又高的書,不常見。很幸運地,你手中的這本《這不是我的帽子》,那些特質,一個都不少!

◆導讀:一台好戲(文/宋珮/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兼任講師)
圖畫書作者大都以兒童的趣味為出發點,專為兒童寫故事,不過也有不少圖畫書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吸引各年齡層的讀者,除了讓兒童理解並且享受閱讀之外,也讓成人在其中得到文學和藝術的滿足,並且由作品進而認識作者,欣賞他的藝術技巧、幽默感和生命智慧。可惜有時成人不免用旁觀者的角度讀圖畫書,以致過於看重故事的教育意義,或是主題的正確與否;如果是用這樣的心態讀《這不是我的帽子》,很可能錯失了這本書的最大趣味。

《這不是我的帽子》的趣味主要在於它的文圖關係,作者雍.卡拉森運用文圖分別釋放相反的訊息,製造出獨特的幽默效果;首先,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觀點敘事,文字代表圖畫中的小魚在說話,一開始,小魚的眼睛緊張的往後看,並且告訴我們他戴的帽子是偷來的,翻頁之後,我們發現那頂帽子原屬於一條比他大了幾十倍的大魚。接下來的文字敘述維持小魚的觀點,也就是他單方面的猜想、自我安慰或是辯解,而圖畫卻畫出小魚不知道的部分,是全知觀點,因此產生了主觀認知與實際狀況間的差距,例如第6頁到第7頁,小魚說大魚還會睡很久,可是圖中的大魚卻醒過來了,接下來的跨頁中,大魚的眼神顯示他不僅發現自己的帽子不見了,還似乎知道誰偷了帽子,並且已經採取行動游向小魚;小魚渾然不知,讀者卻清清楚楚。

小魚進入藏身處前,遇到螃蟹,並得到螃蟹保證不會「說出」他去的地方,但是隨後的圖畫顯示,螃蟹向大魚「指出」小魚的去向,當大魚和小魚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時,小魚還自認為已經成功的躲起來,其實大魚就在後面。然後,濃密的水草隱藏了所有的行動,小魚不再發聲,大魚拿回帽子,讀者只能猜測水草叢中發生的事情。

整個故事雖然短,卻像電影一般擁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雍.卡拉森顯然是一位高明的導演,擅於推動故事起伏,讓讀者一開始就「入戲」,然後被他設計的節奏牽動所有的反應。他的構圖和版面設計都很單純,襯托三個性格鮮明的角色,他藉微妙的眼神表達角色情緒,演出「內心戲」,並且藉著小小的水泡、水草的方向暗示動作,一幅幅看似安靜的畫面,暗藏著極大的張力。這本書讓我們體會到圖畫、文字和書本的簡約結構竟是和動畫或電影一樣有無窮的可能性。

★美國凱迪克金牌獎
★美國圖書館學會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童書
★出版者周刊年度選書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年度最佳選書
★《書單雜誌》編輯嚴選推薦書
★《號角雜誌》推薦書
★美國《紐約時報》兒童暢銷書
★美國插畫家協會年度最佳圖畫書銀牌
★美國藍緞帶好書獎
★美國科克斯書評年度最佳童書
★聯合童書中心年度選書
★美國洛杉磯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室內設計網站「公寓治療室」推薦年度最愛童書
★EBSCO 嚴選推薦書單
★Texas 2x2 推薦選書
★GeekDad 年度選書
★美國河濱街教育學院年度選書
★入選美國河濱街教育學院厄瑪布萊克獎
★入選美國最大書評網Goodreads讀者票選最佳圖畫書
★入選美國俄亥俄州七葉樹童書獎

獲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第六十五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書單-圖畫書及幼兒讀物組(單冊)-0
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第36次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圖畫書類 -0

圖書館借閱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