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冬冬的假期》

  • 出版社: 國立台灣文學館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作  者: 國立台灣文學館
  • 繪  者:
  • 譯  者:
  • ISBN: 97898602540822
  • 類  型: 知識性讀物類
  • 適讀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
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冬冬的假期》封面圖

書籍簡介:

當你用腳親炙我們的土地與風景,當你用心貼近台灣的文學與電影,仔細聆聽,台灣靈魂所發出的自然之聲,你將會發現:這塊土地充滿了愛、理想與淚光。
文學是透過文字的藝術,感應時代風潮,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思想和感情;電影則是以影像美學,極視聽之娛,呈顯各種交織的生命光影,揭露人們的慾望和想像。而文學與電影的夢幻結合,時而水乳交融,時而相互輝映。萌發於二○年代以後的台灣新文學與電影,歷經不同的歷史階段,感應不同的時代變化,都曾經產生過不少成就斐然、令人繾綣難忘的傑作。

由行政院文建會策劃主辦,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發行,交由遠景出版公司所負責編輯製作的「文學.電影.地景」編篡出版計畫,經過多位電影人、文學人的討論與票決,揀選了三十部「文學電影」,延攬專人執筆,分別從小說至電影的轉化、題旨內涵、藝術特色,以及電影中地景之今昔對比等相關角度切入,撰文成書,希望能為台灣文學與電影一路走來艱辛的進程留下歷史的證言。這三十部「文學電影」,從1966年的《幾度夕陽紅》至2008年的《一八九五》,將近紀錄了半個世紀的歲月。

電影尚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像紀錄片一般,會為美好的風景定格,永恆保留台灣的地景實像。這三十部「文學電影」所呈現的地景,包括了台灣本島與離島,從北部港都基隆到南國港都高雄,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儼然展現了台灣海島地景的特色。為此,本書借重詩人路寒袖的攝影才華為台灣掌鏡,遠赴各地及澎湖離島,拍攝一系列現今的地景。透過電影中地景的今昔對照,當會加深我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與關愛,體悟台灣外在與內在真誠的素樸之美。

目錄

上冊

導言 光影夢迴 照亮台灣  張恆豪

輯一
1966 又見幾度夕陽紅:再見《幾度夕陽紅》的文學、電影之風貌  熊啟萍
1969 夢裡已忘身是客:再見李翰祥和《冬暖》  張恆豪

輯二
1970 誰說爛片不好看?:談《家在台北》的改編與當時背景  亮軒
1971 不循原著軌跡的文學電影:從陳映真的〈將軍族〉到《再見阿郎》  黃建業
1973 兩部窗外,一片癡心:電影《窗外》的黑白與彩色面貌  亮軒
1973 母親當時三十歲:電影《母親三十歲》的母親與女人  熊啟萍

輯三
1980 鍾理和的祖國情與夫妻愛:《原鄉人》文學與電影  應鳳凰
1983 眷村男孩蛻變與成長:《小畢的故事》文學與電影  應鳳凰
1983 台灣新電影里程碑:論《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  李志薔
1983 從翻譯、重建到新生:《看海的日子》中的宜蘭地景  藍祖蔚
1983 寫實與象徵:談《油□菜籽》的電影意象與情境刻劃  黃玉珊
1984 愛情改變命運,或命運擺佈愛情?:從《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看40歲的女人要什麼?  張恆豪
1984 童年的最後一個暑假:《冬冬的假期》中性別地景的場所象徵  解昆樺
1984 動人的改編,忠實的拍攝:談《嫁妝一牛車》的電影、原著與地景  張昌彥
1984 保守舊社會的悲劇:談《殺夫》原著與電影  張昌彥

下冊

導言 光影夢迴 照亮台灣  張恆豪

輯四
1984 風塵中的純純愛:從《在室男》看蛻變的高雄  鄭順聰
1985 火焚的女神:從《結婚》看現代與傳統的角力  張恆豪
1985 吧女速成班,在花蓮:談王禎和的小說及電影《玫瑰玫瑰我愛你》  林明昌
1985 桂美一生的腳步:電影《我這樣過了一生》所見證的台灣經濟地景  陳儒修
1986 同志電影的先河:論電影版《孽子》  李志薔
1987 台灣的母親金水嬸:從《金水嬸》看台灣的社會經濟與底層庶民  陳儒修
1987 桂花巷裡春光老:電影《桂花巷》中女人的一生  熊啟萍
1988 從前從前有座春秋茶室:從《春秋茶室》看內灣山村的今與昔  鄭順聰
1989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電影《魯冰花》的童稚與現實  陳儒修

輯五
1998 最終,敗犬嫁給了城市:《徵婚啟事》中的台北地景  鄭順聰
2000 明亮的理想,黯淡的哀鳴:電影《沙河悲歌》中李文龍的音景與情景  解昆樺
2003 繪本、漫畫與電影的三角習題:看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亮軒
2004 風吹雲散,月娘浮光:論《月光下我記得》中的女性情慾  李志薔
2007 亂世中的插天山之歌:談《插天山之歌》的文學、電影、地景  陳三資
2008 而今客家作主人:李喬《情歸大地》與電影《一八九五》  林明昌

獲獎紀錄:

圖書館借閱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