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氛圍。例如法國是在1951年正式通過百分之一公共藝術法案,當時法令適用的範圍即是規定各級中小學校與大學等,在興建、或是擴建校園公有建築時,必須編列工程預算的百分之一,作為公共藝術的經費,為校園基地製作公共藝術。
法國當時設立公共藝術法案的目的,意即在使不同流派和形式的當代藝術家與建築師合作,為校園的空間創作藝術品,希望藉由公共藝術的設置,讓學生在日常活動的空間中,就可以接觸並認識當代的藝術美學,從小培養文化藝術的素養,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法國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都是邀請法國和國際上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來創作,至於我們所知道的紐約公立小學,其大門與校園都是請藝術家來參與設計和製作。「紐約市公立學校公共藝術計畫室」是紐約市校園公共藝術的執行單位,其組織的章程即特別強調,公共藝術經費必須投入並運用在學校的硬體環境和軟體藝術教育的範圍中。
正因為這樣的規劃理念,紐約的校園公共藝術特別重視學生參與製作、以及將公共藝術與藝術教育課程結合的設計重點;此外,由於校園環境屬性的特別需求,作品形式與材質的安全性與持久性、作品內涵與題材的適當性、設置計畫的教育性與功能性意義等,都是重點考量因素。
近幾年來,由於921之後所推動的新校園運動,教育部開始對校園環境與空間美學的重視、以及公有建築百分之一公共藝術法案的推動,使得校園公共藝術日益受到重視,不僅要讓新建的學校達到安全、美觀與實用等基本要求,同時對於整體校園環境的美化與師生的參與,也被列為國內校園公共藝術的重點要求。
校園公共藝術應屬學校教育的一環,成為藝術教育深耕的重要媒介。校園藝術教育的設置,應結合校園空間、文化、環境、社區等面向實施。校園的公共藝術有兩項特質,使其有別於一般開放空間中的公共藝術作品。第一項特質是接觸該件公共藝術的對象較為明確,即學校的師生;第二項特質是校園中的公共藝術應具有藝術教育的功能,學校是傳道、授業及解惑的所在,因此,校園公共藝術除了反映校園基地特性外,更應肩負起藝術教育的責任,讓師生們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及設置,啟發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喚起對校園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進而提昇師生思考或反省的層次。
事實上,校園公共藝術對於美學教育而言,是提供新的立足點與施力點,除了可運用公共藝術龐大的資源作為美術教學後盾外,在課程設計上也可運用公共藝術的豐厚內涵,提供相關的課程內容與規劃參考。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絕非僅只是「藝術品」單純的植入而已,而是要在其過程中,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並開發其潛能,使之與校園空間環境與社區機能結合,又能與課程之發展相輔相成,才是校園公共藝術的重點。
學校肩負著教育的重大責任,校園空間是師生共同學習和生活的場域,然而「公共藝術」對學校而言,尚屬摸索學習之階段。因此,在推動過桯中,為了落實「公共藝術」之宗旨及精神,校長、顧問、藝術創作者、老師、學生甚至是家長都必須參與討論、共同學習。由於對公共藝術的觀念及解讀各異,因此,過程中有歡笑和堅持,亦有許多的辛勞和妥協,這些參與的過程和設置的結果,都成為學童們成長的回憶與學校珍貴的藝術資產。
校園公共藝術設置過程,除了掌握公共意涵之外,在推動上也應具備全新的視野與策略。不僅只是把藝術家請到校園,讓師生動手玩玩美勞的課程而已,應該要有一種新的視野與期許,藉由師生共同參與公共藝術的設置過程,提供一個不同意見溝通和分享的平台,建立「生命共同體」的意識。
因此,校園公共藝術的推動應該具有更彈性,朝向多元的架構和參與詮釋的方向,並針對校園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校園公共藝術階段性的社會任務,鼓勵校園師生等參與者以全方位創意方式,共同創造優質的校園理想學習環境。
由各案例可見,只需有心的投入和適當的活用,公共藝術也確實可以成為學校教育中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教學應該擺脫課本是唯一的內容,學校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寶庫,校園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視做施教的場所。規劃校園景觀時,必須寓教育於其中。從兒童的需求出發,以人性化、多元化、趣味化、藝術化來豐富校園景觀,在這種理念出發下,學生的學習生活會是快樂又有趣的。
一個學校如果是孩子們童年生活中的快樂記憶,在這個校園中保留著某一處印象深刻的角落,這份認同與歸屬,自然就強烈的連結一份愛校的心意,不會去破壞校園。從兒童身心發展觀點來看,也可以讓處於開發感官體驗重要階段的兒童,在校園設置公共藝術時,以地方性多樣材質的運用,在兒童手能夠觸摸的地方,利用土、石、木材、磚瓦、陶瓷、馬賽克、塑膠等多元的材料,讓孩子有不同的觸覺經驗,而且在視覺上,考慮到兒童活潑的個性,運用不同的色彩、豐富的造型、不同空間的設置、以及光影的變化來滿足他們的視覺經驗。
事實上,校園中除了建築專業者、藝術家、老師和行政人員之外,學生更應該是校園的設計者,在教育的前提下,我們希望學生藉由對自己生活空間的參與和關心,可以學習到自己在環境中的角色扮演,對周遭人事物的的主動與積極態度,和團體來共同承擔學習過程的責任,而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