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公共藝術MENU
:::

國內校園公共藝術師生參與形式和案例

公共藝術進入校園中,由於師生參與是校園公共藝術最高的設置理念,也因此成為國內校園公共藝術與其他空間類型公共藝術不同的主要特質。過去的校園,學生行走其間,並沒有特殊的感覺或互動的經驗,現在因為有校園公共藝術,藉由學生的參與,加入了手印腳印、幾何造型和有趣圖案、或是配合學習內容,有音樂會、戲劇表演、動物生態觀察的互動過程等,再運用不同的材質來表現,讓學生可以行走、可以駐足、可以遊戲、也可以學習,不但美化了校園,增加校園的人文氣息,美學藝術的教育功能甚至超越正式課程設定的功能,並且提高師生對校園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以鉛筆為公共藝術主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活做準備。在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大人透過不同方向的引導、不同程度的過程與結果參與,想讓孩子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的認知而已,參與、學習生活的真實感受,更是大人兢兢業業著墨的教育重點。是故,「參與式」這項建築設計名詞,隨著「參與」的概念開放,亦成為一般人參與公共事務的平常用語。而隨著多元多變的環境現況,學校漸次成為社區資訊與生活重心是可預見的。

國內近幾年來,在文化部、教育部、台北市文化局及部分縣市文化局努力推動下,藉由不同形式、多元和多層次的師生參與,讓校園公共藝術有了一些新風貌,有些是廣面的活動參與、有些是深度的互動教學,在專業藝術家的帶領、或是專業顧問的指導之下,產生了許多相當成功、有創意的校園公共藝術案例,值得未來更多學校投入設置公共藝術,並將公共藝術作為美學教育功能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