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公共藝術的推動雖有10幾年,不過真正積極落實設置,則是最近幾年的事。早期的校園公共藝術,是不受重視的,如果學校設置公共藝術,通常以雕塑品的形式處理,邀請藝術家來完成,甚至購買翻模的複製品充數,缺少公共藝術所應兼具的公共性與藝術性,更沒有考慮到師生參與性和教學功能性,而讓校園公共藝術空具形式。近年來,公共藝術設置的形式開始多樣化,而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性與教育性,也不斷地被強調並受到重視。
許多學校認知到藉由校園公共藝術所發揮的美學藝術教育功能,比正式的美勞課程影響更大,而且對學校和師生更能產生凝聚力。校園公共藝術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透過不同的呈現形式,不僅具有環境美化的作用,文化歷史的傳承,也可以和其他學科互相連結,做成教學步道、生態園區。而公共藝術多功能的設計用途,可做為遊戲、社交、休憩的公共空間,活化原來校園閒置的空間,再透過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導引學生更深入地去認識空間無所不在與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校園環境就不會再像過去那樣的單調無趣了。
國內這幾年來,有許多學校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非常有心,積極尋找經費來為學校設置公共藝術,有些是新建或擴建校舍,因此有百分之一的公共藝術經費可運用;有些是向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教育局申請補助;還有則是家長會或是地方人士捐贈的經費。另外,在校園公共藝術執行內容成果上,特別是著重於師生參與的形式比過去更用心和富有想像力,目前大專院校和中小學中,有一些相當具有創意的校園公共藝術案例,相當值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