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建成國中在執行公共藝術時,即設定將公共藝術創作過程與學校美術教育合而為一,因此而有藝術家駐校和教學課程計畫案。其中兩件作品<快樂組曲>及<地圖>,都是藝術家至學校教學,並將學生想法、或是藉由集體創作轉化為公共藝術的特別案例。
由藝術家帶領建成國中第三十四屆全體師生,藉由一系列藝術課程設計,引導學校師生參與公共藝術的創作,讓在地的學子以個人特有的「地圖」,呈現出成長的鮮活記憶,也體認到自我實現的可貴。學生在參與<地圖>的創作過程中,會發覺與同學的相異與相同之處,也會與老師、學校、社區產生互動,同時,也會與引導的藝術工作者產生對話等多層次意涵。藝術家再將學生製作出的一幅幅小馬賽克作品排列組合後,貼在學校中庭穿堂間的15根圓柱上,成為這個年級的同學們一輩子的特殊回憶。
<快樂組曲>的藝術家認為現在的學生並不快樂,為了喚起他們快樂的感覺,因此她以「快樂是什麼?」為題,訪問了全校50位師生,探討快樂的定義、以及如何得到永恆的快樂,並為他們拍下表達快樂的照片。之後,她選出適合的影像,並搭配如「快樂是活出自己」等標題,製成6件如廣告燈廂的作品,散置在校舍各處。
建成國中公共藝術設置為強調師生參與的教育性,因此要求藝術家們在設置過程的學期中,安排150至200小時,到校教授藝術教育課程。由於這批專業的藝術家以互動式的創作教學,有別於以往的美術課,部份公共藝術作品還融入學生的想法及集體創作,而深受師生們歡迎。
藝術家們的藝術教育課程讓師生更進一步瞭解當代藝術的意涵及表現手法,而建成國中也因為此一特別的設置過程,成為台北市公共藝術案的熱門參觀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