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視窗

民俗‧草根‧鄉土情──談洪義男的鄉土圖畫書

撰文:陳玉金

洪義男(1944.7.18~2011.10.1)是少數身兼漫畫和兒童讀物插畫創作且富盛名者。他的繪畫風格具傳統特色,編繪過漫畫,插畫遍及各種兒童文學文類,包括童詩、兒歌、散文、童話等。在洪文瓊、曹俊彥策劃主編的《臺灣童書插畫奇才洪義男》表列著作即超過三百本,漫畫(含與他人合著)有204冊,圖畫書共45冊,插畫書114冊等,尚且不含教科書還有其他繪製封面等書,以及早期已經佚失的漫畫作品,從著作數量之多且類別之龐雜,可見其用功之深。

洪義男從早期漫畫創作,轉型為童書畫插圖,進而創作圖畫書,參與臺灣兒童讀物演變為多樣化的重要年代,他獨特的繪畫語言,顯得別具特色。在西方國家,圖畫書(picture books)以超過三百年的歷史發展逐漸成型,而臺灣在戰後才有本地作、畫家使用此種兒童讀物形式創作,卻是隨著社會、教育和經濟的發展,快速跟上歐美已開發國家的腳步,特別是近二十餘年,圖畫書已然成為臺灣兒童讀物中最為興盛的文類。

洪義男的圖畫書作品雖然不多,隨著臺灣圖畫書的發展,從1945年起的醞釀、創作萌芽到交流開創期 ,逐年有作品產出。他將漫畫技巧與民間藝術底蘊運用在創作上,特別是在以鄉土為題的圖畫書,透過畫面提供讀者充滿鄉土印象的視覺經驗,在日漸崇尚西方主流美學的發展價值中,顯得獨樹一格。本文將從洪義男的繪畫養成過程談起,以他在不同年代出版以鄉土為題材的圖畫書,觀看作品特色的演變與臺灣圖畫書發展的關係。


一、繪畫啟蒙與能力養成

臺灣光復前一年,洪義男出生於臺北市大龍峒孔廟附近,父親洪金木是一名司機、母親是洪陳白,在十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七。由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戰火頻仍,為了躲避空,一家人到處搬遷,後來在三重居住了二十幾年。

洪義男的繪畫啟蒙來自大哥,從小跟著長他十二歲的大哥聽日本歌、看日本書。身為雕刻師父的大哥,幫廟裡雕刻龍柱、石獅子和製作墓碑,也經常把準備刻在廟裡的畫譜帶回家,在家用毛筆畫龍、畫鳳、畫花。在耳濡目染之下,開啟洪義男了對繪畫的興趣。

在臺北縣三重國小就讀時,洪義男以一幅在圓山動物園寫生的「鹿」,代表學校參加全省美術展覽會獲得入選,這是三重國小第一次有學生獲得全國美術比賽獎項,他也得到老師們的鼓勵與讚賞。

洪義男童年時期,正逢臺灣漫畫創作興盛期,葉宏甲的《諸葛四郎》以及劉興欽、陳定國和陳海虹等漫畫家的作品非常受歡迎。他和多數小孩一樣對漫畫著迷,每星期都會到租書攤看漫畫,因為《諸葛四郎》在週刊上發表,也吸引他每星期固定去租書攤。當時五毛錢可以租三本書,只要看完當期的漫畫,就會心滿意足,高興的回家。

由於一家十口,食指浩繁,體貼父母的洪義男在育德就讀初中一年級時,自願休學到印刷廠工作,後來應徵到寶石出版社工作,因為繪畫能力得到工作機會,開啟了漫畫和插畫生涯。當年臺灣還沒有著作權的規範,漫畫藉由模仿或是改編日本漫畫是常有的事。剛進到寶石出版社工作,老闆要他過描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冒險博士》,藉此了解如何控制使用沾水筆,在熟練之後,開始自編自畫,洪義男的漫畫處女作《新編薛仁貴傳》共七冊,就在當時出版,而這年他才十七歲。

儘管年紀輕,洪義男擅長畫圖,作品人物優美,線條流暢,且為人謙和勤奮,得到很多發表機會,後來他離開寶石出版社,自行接稿畫,以「石猴」為筆名畫漫畫,打出了知名度。像八冊的漫畫《天外天》就是由1964年在當時臺灣規模最大的漫畫出版商「文昌出版社」所出版。

1966年《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頒布,漫畫出版受到審查制度的影響,逐漸消沉,當時文昌出版社因為拒絕送審而結束營業。洪義男在和文昌合作時,認識因白色恐怖入獄十年,出獄後先後在寶石漫畫社、《東方少年》和文昌擔任編輯的蔡焜霖。文昌解散後,蔡焜霖在1966年12月,成立兒童雜誌《王子》半月刊,邀請洪義男為《王子》創刊號畫了〈楚漢群英〉的插圖。雜誌創刊當天,洪義男正好入伍服兵役,與曹俊彥同營。曹俊彥入伍後,看到部隊穿堂上張貼的「八趟錦」拳法解說圖,畫工精確,線條優美,打聽之下,知道是洪義男畫的,但彼此並沒有太多時間交談。在軍中洪義男利用零碎時間,為《王子》畫了很多漫畫和插圖,當時的作品仍不脫以民間故事或傳統素材為主的漫畫風格。


二、參與兒童讀物插畫創作

洪義男退伍後,透過在光啟社工作的蔡志忠引薦參加應徵考試,考試題目是根據一則故事腳本,畫出畫面。這對漫畫經驗豐富的洪義男來說,並不困難,他畫了幾個畫面,很快就得到錄用,也因此在臺灣漫畫遭受打壓的時期順利轉業,在1968年進入光啟社。洪義男在光啟社的工作,主要是將神父提供的天主教義畫出圖像,再將原稿拍成幻燈片。透過作中學的方式,他不斷自我進修,增加繪畫能力。

婚後洪義男徵得妻子的支持,離開工作三年多的光啟社,在家接外稿。此時,曹俊彥到省政府教育廳編輯小組負責「中華兒童叢書」美術設計,因為一本《治水與治國》需要找人畫圖,而想起入伍時認識的洪義男,透過洪義男的哥哥洪正雄,找到洪義男為《治水與治國》擔綱插圖。擔心不會畫插畫,只會畫漫畫的洪義男,受到曹俊彥的鼓勵,在一週內根據漢朝拓印,試出不同以往的繪畫風格,完成有拓印風格的插畫,這本書在1971年出版。

此後,非美術科班出身的洪義男,一邊接案子維持生計,一邊摸索著如何畫插畫,遇到不熟悉的題材,除了找相關書籍閱讀,也會看實際需要,想盡辦法找資料。而他的老師,有一大部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圖畫書」。

1984年1月,英文漢聲出版公司分梯次出版了「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這套取得國外版權引進的圖畫書,為臺灣的圖畫書開啟新頁,而臺灣圖畫書原創作品仍在萌芽時期。洪義男在畫過很多兒童插畫後,為了完成屬於自己的圖畫書創作,徵得妻子的同意,停掉其他插畫邀約,在一年之內,創作了兩本圖畫書。其中一本是《水筆仔》,他從在林務局工作的朋友取得資料,又到關渡和竹圍進行實際觀察,拍攝很多照片當繪圖參考資料。

另一本創作是《女兒泉》,他以自己的女兒作為書中女主角的描繪對象。這是因為他經常購買參考書籍,其中有一本日本進口的圖畫書《白雪公主》(Snow-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Nancy Ekholm Burkert繪著),得知繪者以自己的女兒為模特兒,畫出白雪公主的樣貌,引發洪義男的靈感,取材自民間故事,也以八歲女兒的模樣,作為《女兒泉》當中女主角的形象參考。

洪義男花了時間和精神創作《水筆仔》和《女兒泉》,卻沒有談妥後續出版事宜。經記者披露後,皇冠出版社的社長平鑫濤看到報導,知道沒有出版社願意出書,隨即在1985年由皇冠出版,這兩本書也是洪義男參與圖畫書創作,同時思考文圖創作的重要作品。而《水筆仔》雖然文圖都由他創作,但出版社考量專業度,仍邀請心岱順筆掛名撰文。


三、洪義男的鄉土圖畫書風格與特色

檢視洪義男歷年參與的圖畫書插畫創作,從1975年起,擔綱插畫和林武憲合作的《我來說你來猜》,至過世前在2010年和溫文相合作的《茶香入夢》,有許多題材都是圍繞著民間故事、民俗節日、環境保護、農作物產等,因為插畫風格充滿鄉土味,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來自民間藝術的薰陶、對漫畫的喜愛與創作,以及勤於蒐集資料自我學習,洪義男在為圖畫書的文字配圖之前,作足準備工作,他曾在《’85兒童圖畫書原作展》中,提及在為《快樂是什麼》(林煥彰著、晶音有限公司出版,畫圖之前,親自和作者林煥彰一同到故事中的場景,「試著用『親臨現場』來創作一本土味的圖畫書而讓這些看得到、聞得到、摸得到透過拍照、寫生、觀察,很真實的呈現在兒童面前。」可見洪義男強調「寫實」的重要性。

洪義男多數的圖畫書作品是和文字作者,以「先有文後有圖」的方式合作,在許多以鄉土為題材的圖畫書中,都能找到他充分發揮圖畫在圖畫書中的功能:「協助故事建立場景」、「將人物具象化」、「支援強化文字」、「提供不同視點」、「提供有趣的背景和事物」、「擴大發展情節」以及「製造氣氛」等作用。以下配合洪義男在不同年代創作的鄉土圖畫書,說明其繪畫風格與特色,以及和臺灣圖畫書發展之間的關係。

(1)1970~1980年代

在此階段,臺灣圖畫書的發展處於「譯介、創作萌芽期」,大眾對於國外發展已久的圖畫書,仍不太有概念。在此之前,臺灣原創圖畫書的萌芽,先是有官方部門在1964年成立的「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籌劃國民小學兒童課外讀物,名為《中華兒童叢書》。隔年第一批十冊叢書,為低年級適讀,參考圖畫書的形式創作,這是臺灣開始大量以本土創作者創作圖畫書的開端。而民間出版則在1980年才有《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大量引進國外優秀圖畫書,讓國人對此文類更為了解。

以洪義男的創作年代對應此階段臺灣圖畫書的發展,1970年代,洪義男出版和鄉土題材相關的圖畫書有:《我來說 你來猜》(1975)、《井裡的小青蛙》(1979)以及《端午節》(1979)。

三本著作中《我來說 你來猜》和《井裡的小青蛙》都是詩畫集,僅《端午節》符合當代圖畫書形式,亦即強調圖文互相關聯,又能各自獨立敘事的方式表現。例如:林良在《端午節》的文字故事,以當時中產階級家庭為背景,文字並未描寫的部分,則由洪義男的插圖補充協助。

在《端午節》的第一個跨頁,文字為:「早上,/媽媽買了菜回家。/安安在門口迎接媽媽,/要幫媽媽提菜籃。/媽媽說:/安安,你來看,/看我買甚麼東西回來了。」簡短的母子互動,並未描述母子外貌以及居家環境。因此繪者必須發揮想像力,借助插畫呈現畫面,補充文字內容。

洪義男在構圖上採取俯瞰角度,將母子對話的時空定格,由此構圖角度,呈現公寓房子的外觀和居家環境,也帶出家庭背景。洪義男原本就擅長人物的姿態和表情描繪,透過細心安排故事中主角安安,以及安安媽媽的服裝、髮飾外觀等樣貌,和彼此互動的神情,具體呈現書中主角家庭的社經狀況與親子關係,不僅提供文字故事未提到的內容,也支援強化文字內容。此時,洪義男已充分掌握當代圖畫書「圖文互補」的形式特色。

進入1980年代,洪義男發表鄉土圖畫書的機會更多了,這階段陸續出版:《快樂是什麼》(1984)、《小矮人》(1984)、《水筆仔》(1985)、《女兒泉》(1985)、《小山屋》(1987)、《獨臂猴王》(1988)。

分析上述作品,洪義男嘗試多元媒材來表現,例如《快樂是什麼》是用水彩,《水筆仔》用壓克力顏料,《女兒泉》用粉彩,《小山屋》用紙雕等。人物造型也更多變化,有時採用客觀寫實手法,例如《快樂是什麼》裡的男孩或是《女兒泉》裡的女孩;有時採用圖案式人物造型,例如《小矮人》以線條簡筆勾勒,並省略人物的五官,凸顯族群的故事,或者在《小山屋》因為故事主體是小山屋,故事中出現的人物為一群人,因此洪義男也配合紙張的媒材特性,以剪影方式處理,恰好能表現群體的特色。

在此時期,洪義男也嘗試多元運用畫面構圖和分鏡,例如:在《小矮人》當中以類似舞台般的遠景,隨著翻頁一幕幕轉換,維持一定規律的節奏,沒有針對某人或景物特寫,也和遙遠古代的傳說應和。在色彩的運用,因為題材都為鄉土故事,多發生在山林或鄉間,洪義男採用大地色系,包括有層次的綠色和咖啡色系,來表達鄉土背景和情懷。

(2)1990~2010年代

臺灣圖畫書在進入1990年代之前,和圖畫書有關的指標性事件:1988年信誼基金會設置「信誼幼兒文學獎」開啟本土圖畫書創作新秀的加入。以及,隔年徐素霞的插畫《水牛與稻草人》等五件作品,入選1989義大利波隆納國際童書原畫展,成為台灣首度入選畫家。此時開始有更多出版社與人才投入創作,遠流出版社在該年出版「繪本台灣民間故事」、「繪本台灣風土民俗」各12冊,臺灣圖畫書發展進入交流開創期。

1991年,官方系統出版的《田園之春》叢書以農林漁牧業為主題,採取圖畫書形式,由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受行政院農委員委託發行,到2000年共發行100本,洪義男也參與繪圖,出版《十二月水果歌》、《花生真好》兩本圖畫書。

1990年代,洪義男的鄉土題材圖畫書出版有:《十二月水果歌》(1992)、《指甲花》(1994)、《第一次環島旅行》(1996)、《花生真好》(1997)、《杏仁茶》(1998)等。

在上述圖畫書中,《第一次環島旅行》和《花生真好》為具有連續故事的圖畫書,其他是以鄉土為題的兒歌集。洪義男擅長以來自漫畫養成的線條能力,用粗細不同的線條和色彩,勾勒外人和事物的外型,例如:在《十二月水果歌》以較粗的灰黑線,勾勒孩童們逗趣可愛的樣子;《花生真好》用紫色勾勒誇張童趣的人物造型和姿態;《指甲花》搭配二十首以蔬果、花卉、農村和童年的主題兒歌,採用不同顏色線條,畫出趣味造型;《杏仁茶》則以鉛筆細線在每一個輪廓線外,補上細微參差的線條,形成另一種細緻的風格。

處理鄉土題材,洪義男在「視覺事物」上具體呈現生活器具,例如:《十二月水果歌》當中的竹椅和長板凳,或是《花生真好》圖中的小石磨和板凳、果汁機,甚至是廚房碗櫥下方的陶甕等,處處可見洪義男在構思圖像的用心。

2000年以後,洪義男持續接受邀稿,出版鄉土題材圖畫書:《小鎮的搶孤手》(2000)、《咪咪˙古厝˙魚》(2006)、《甘蔗的滋味》(2006)、《日月潭》(2009),以及病後出版的《茶香入夢》(2010)。這些圖畫書,都是先有完整故事,再由他配上插圖的圖畫書,在圖文互補的趣味,以及分鏡和構圖,更有變化。

有別於漫畫較常用的平視角度,在《小鎮的搶孤手》、《甘蔗的滋味》和《日月潭》中,洪義男配合故事發展,有許多仰角和俯視的構圖變化運用,以加強配合故事的劇情。

《日月潭》整本版面,更以富有韻律的節奏進行,在構圖部分利用漫畫經常使用的分格畫面,在有限的頁面,表達時間和場景的變化,而整本書也以色彩的明暗變化,展現時間的流逝。此外,本書出現許多漫畫常用的圖像化符號,例如以曲線排列水的紋路和律動,或是草葉以簡化的三角型圖案呈現,這些漫畫常用的符號,在線條仔細勾勒景物的分佈下,顯得工整且簡潔,也是洪義男圖畫書的特色。然在工整之際,部分人物則顯得過於一致,欠缺個性表現。


四、小結

本文透過洪義男的繪畫養成,回顧並分析他在三十五年創作生涯所累積的鄉土圖畫書,隨著臺灣圖畫書的發展有所成長與變化。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美術教育訓練,經由奮力自學,洪義男以自身所處背景的美學養成,從漫畫創作的鍛鍊中,找到線條、構圖和符號運用技巧,展現簡潔優美的線條以及清爽質樸的畫面風格,以他獨樹一格的繪畫語言獲得關注。

在《兒童文學家—洪義男紀念專刊》中,他的老友漫畫家蔡志中提到:「在臺灣的漫畫家中,我和敖幼祥也畫了四十年左右,所出版的漫畫書數量跟洪義男差不多。但細看他所出版的作品裡有非常多攸關於臺灣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書,這是我們其他漫畫家們無法企及的部份,洪義男可以說是最關心這塊他所生長的土地的漫畫家了……」因為洪義男說明性較強,且富有民間繪畫的風格,在接受鄉土題材的圖畫書時,特別能展現鄉土題材,在臺灣逐漸接受以西方美學為主流的人才養成和價值觀的過程,能真切傳達草根性與濃厚的鄉土情。

洪義男曾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說到:「我以插畫為主業,為了生活,現實就是靈感。就像有人點什麼菜,我就要煮出什麼菜。」他也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一下子就可以畫出國際水準,因為他們找到一個模仿的對象,很多人畫出來的作品,如果把名字蓋掉,跟國外的畫家畫的沒什麼兩樣,但是你看到我們這些歐吉桑畫的畫,雖然畫得不一定很好,可是一定知道是臺灣的畫家。」 

隨著洪義男的辭世,他在插畫中發揮的美學風格,也已走入歷史,在臺灣兒童文學發展脈絡所留下的作品,卻是彌足珍貴,且讓人懷念。

註:本文已刊登於許素蘭主編《經眼‧辨析‧苦行--台灣文學史料集刊 第三輯》,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7,p23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