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 建築篇MENU
:::
藝術的饗宴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美國)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有機建築物在城市中最著名之作品即此美術館,它並不顧及週遭的建築環境,這時候,有機主義的自然意指機能的本性(nature),也就是自建築產生的基本需求中找到合乎自然的空間組織。在他認為,美術館就是畫廊,畫廊就是一個不間斷的動線。這一點他與同時代的柯比意有相同的結論,但處理此螺形動線的方式不同,萊特是空間大師,他把連續的螺線轉變成螺狀的造型,這就是他的自然。這座建築的內部就是螺形畫廊,中央為天光,是美的線條與自然光的結合。在外觀上,他利用直線形與圓形螺造成視覺的張力,並統合大小兩個圓體,小圓為美術館的附屬空間。(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mum, New York)

朗恩基金會美術館(德國)

朗恩基金會美術館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於德國杜塞爾多夫郊外的朗恩基金會霍姆布洛伊美術館(Raketenstation Hombroich),延續了他對環境與建築的共生理念,融合混凝土、玻璃、光、水等元素,營造出和平寧靜的文化殿堂。建築以一道長形的弧牆阻絕了環境干擾,穿入一片反射水池圍繞的玻璃盒。玻璃盒內長條狀的清水混凝土量體與矩形的主展示空間斜交45度,大部分的空間隱藏於地下,壯闊的階梯、狹長緩坡、光縫,玻璃與水面的反射將建築與地景的邊界模糊,呈現出一種失重的狀態。

雪梨歌劇院(澳洲)

雪梨歌劇院

雪梨歌劇院位於雪梨港凸出的窄小基地上,建造二十世紀南半球最成功的城市地標形象工程。依球體切割出來的幾何圖型而設計,酷似帆船造型的澳洲文化藝術窗口,雪梨歌劇院不僅是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雪梨的靈魂。雪梨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雪梨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7丹麥建築師烏榮Jorn Utzon的設計雀屏中選,共耗時16年,經過多次修改多位建築師更替接手,最終在1957年完成。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雪梨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音樂劇是雪梨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等多種表演。歌劇院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另外雪梨歌劇院還有一個小型戲劇廳Drama Theater和劇場Playhouse,分別可容納544與398名觀眾,通常用於戲劇、舞蹈或講座和會議的舉行。另一個Broadwalk Studio在重新整修後,於1999年重新啟用,適於音樂和實驗劇場使用。

巴黎羅浮宮入口大廳(法國)

巴黎羅浮宮入口大廳

政治家對文化的宏觀視野與氣度1981年前法國總統密特朗獨排眾議,將法國最重要的博物館羅浮宮增建委託給貝聿銘,大膽的玻璃金字塔造型在當時引起極大的爭議,該金字塔位於拿破崙庭院的中央,高21.6公尺、寬35公尺,重180頓,成為大羅浮宮的新標的與入口,歷時19年兩階段的規劃重建後至1997年才全部完成。現代的創新將成為未來的歷史,十年後玻璃金字塔與巴黎鐵塔同為法國民眾最值得驕傲的巴黎地標,也被稱譽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布雷根茨美術館(奧地利)

布雷根茨美術館

布雷根茨美術館(Kunsthaus Bregenz)由知名瑞士建築師Peter Zumthor興建完成,其宛若光之容器的建築量體聳立於Constance康斯坦斯湖畔;建築物內部光影隨著展示內容、時間、外部氣候狀況而變化。自然光源來自建築物各面向的噴砂強化玻璃,均勻漫射進入三層展示廳與大廳。外牆無框的金屬掛架系統吊掛數以百計的噴砂強化玻璃,呈現出構造肌理之美,也降低外部風雨對內層清水混凝土的破壞。Peter Zumthor成功運用照明原則與前衛的空間概念,創造了五感體驗與充滿詩意的空間氛圍。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西班牙)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Bilbao, 1997),將古根漢美術館建造於都市邊緣。藉由古根漢美術館的設置巧妙的將自然河流、人造橋樑與都市空間緊密的縫合。這是一種從都市紋理與自然地景間發展出來的建築姿態。蓋瑞將之比擬為海上航行中,風與船帆的相互關係。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成功,為畢爾包帶來絡繹不絕的觀光人潮與經濟上的活絡,進而帶動畢爾包都市成功的再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