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 街道篇MENU
:::

「生活美學」緣起目標

西門町的路燈(一)

簡單來講,「生活美學」指的是一種面對生活環境的態度和美感能力,也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與尊重環境的展現。其範圍相當廣泛,同時涉及個人素養與公共領域,可說是文化與經濟整體成就的表徵。

一、計劃緣起

面對21世紀的來臨,美感、創意、愛與關懷是臺灣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力。如何營造良好的生活文化環境,提昇民眾生活美感素養,讓國人驕傲而自在欣喜地居住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因此,文化部率先提出「臺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希冀運用藝術思維和手段,建構國民社會美學基礎,並創造源源活水的藝術美學,發展優雅的藝術環境。

二、宗旨目標

◆短期目標:
提昇美感素養,使國人及方地方政府開始重視生活美學理念;規劃設置國際級地標藝術,使民眾得以親近藝術,培養國人對藝術的認識及美學素養。

◆中期目標:
建立生活美學論述,培育各領域美學種子,使大眾深刻體認公民的美感責任;引領城市及藝術團體,共同創造藝術空間,藉由策展、討論及參與等,內化為居民的美學自覺意識,臺灣社會全體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階段,成為具備美感與倫理的社會結構。

◆長期目標:
藉由本計畫初期五年的執行,養成「公共意識」、型塑「公共美學」、落實「公共參與」;形成社會運動效應,從中央到地方,由群體到個體,都以創造美適的生活環境為共同職業,國人擁有豐厚的生活美學觀,展現文化臺灣傲人的丰采與蛻變。

三、計劃策略

◆「提昇美感素養」:
藉由研習、體驗營、展覽及種子培育等,提升民眾對生活美學的重視及美學涵養,並積極培育美學尖兵,作為美學社會運動的發端及論述基礎。

◆「創造美感城市」:
促進各縣市政府機關重視美學提升課題,執行具體有效美學獎勵措施;進行城市文化討論及國際級地標環境藝術創作,樹立城市地標美學,藉以提升臺灣國際形象。

◆「深耕美感環境」:
提供民眾參與的機會,引導藝術進入鄉鎮空間,營造美感環境,作為美學社會運動的實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