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台灣-馬偕MENU
:::

深入民間,克服文化差異

文章配圖-馬偕與當地的牧童學台語

為了傳福音,馬偕的首要任務,是學會當地的語言-一台語。
他決定往巷子、田野間走,希望可以遇上願意跟他聊天的居民。有一天,馬偕走到一個小丘上(就是今天的淡水高爾夫球場),那裡有十幾個牧童在放牛,當他們看到一個大鬍子老外走近,便大叫:「洋鬼子,洋鬼子!」,然後一溜煙便跑掉了。

第二天,馬偕又來了,牧童們仍然帶著懷疑的眼光遠遠的看著他。到了第三天,「洋鬼子」開口了,說的竟然是──台語!雖然他的發音並不標準,但牧童卻聽得懂。「洋鬼子」會說他們的話,使他們大樂。從此牧童與馬偕變成了好朋友,他的台語也因此進步神速,後來更有一位牧童成為偕門下的宣教士。

文章配圖-一群人排隊給馬偕看牙

當時的台灣人並不了解基督教,也十分排斥外國人,因此馬偕的傳教工作遇到很大的阻礙。且馬偕觀察到台灣醫療技術落後,很多人長期受疾病之苦。因此他決定藉由行醫,走入民間。雖然未曾受過正統醫療訓練,但他曾在多倫多學過拔牙術及醫術,便在自己的寓所免費為人診療,又經常在鄉野小鎮替人拔牙和治瘧疾。

馬偕的治療很有效,求診者越來越多,街上經常有民眾大排長龍,等候拔牙。馬偕自己統計過,他在台灣總共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後來他在現在的淡水馬偕街蓋了一間新診所,叫做「滬尾偕醫館」(滬尾即今淡水),那是台灣北部第一間西醫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