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台灣-馬偕MENU
:::

成立學堂,致力推廣教育

文章配圖-馬偕興建學校

馬偕來台灣八年,便在北台灣建立了二十所教會,感動了許多人,紛紛捐款,支持他在淡水建立訓練宣教士的學校。當他重返淡水,立即選定了牛津學堂的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成立了當時最先進的西式學校,也是台灣教育史上最久的學校。

牛津學堂建立的四年後,在它的東鄰出現了台灣第一間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馬偕看到台灣社會重男輕女,女性幾乎都是文盲,便決定創立這所學校。但是當時的人都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願意來就讀的人很少。為了吸引學生,馬偕還補貼學生路費,也不限制入學年齡,第一年卻只招收到三十四名學生,大半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人。儘管學生不多,但女學堂的建立,對提升女性的地位與教育水平功不可沒。

文章配圖-馬偕的墓碑安置在淡水

長期的講道和教學工作,馬偕終於病倒了--他患上了喉癌。

1901年5月31日,馬偕自知病危,在半夜勉強撐著虛弱的身體,走到學堂擊鐘,想召喚學生上最後的一堂課。可是他的喉嚨早已潰爛,無法出聲,只能夠在黑板書寫他想說的話。學生們看著受盡折磨的馬偕老師仍然努力的揮著筆,個個泣不成聲。

1901年6月2日,馬偕病逝於淡水,享年五十七歲。家人遵其遺囑,把他安葬在淡水,也就是今日的淡水馬偕墓園。馬偕留下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都嫁作台灣婦,兒子亦埋骨台灣。至今,居住在加拿大的馬偕後人仍有會說台語的。

˄